近日看到新聞報導南京一名老婦賣的即溶咖啡在中國網路上掀起熱潮,一杯賣10元人民幣(約台幣45元)的咖啡,內容物就是很簡單的即溶咖啡,沒有任何沖泡技術,也沒有花俏的攬客行銷,卻吸引廣大年輕人排隊打卡,一天能賣出四、五百杯。。。看到這則新聞真心覺得自己無法瞭解廣大年輕人的心態?跟風還是好玩?還是復古風再現?呵呵~~
好笑華娟撞見維也納咖啡
前些時日因為鄭華娟老師突然離世的消息令人扼腕,她是我這個年代大家耳熟能詳的知名歌手與創作人,雖然平日生活裏已不見她的訊息與蹤影,但是看到新聞突然離開人間的消息,內心裏一陣低沉,不免開始聽聽她過去的作品,看看她寫的書以作為最後悼念的巡禮。其中,這本「好笑華娟撞見維也納咖啡」內容豐富有趣,看完後讓我對於咖啡有進一步的認識,還有念頭想去買裏頭提到的相關工具。
這本書的主軸就是記錄華娟老師從德國飛到維也納,在咖啡學院上課一週的內容,透過風趣幽默的筆調,將課堂上許多咖啡秘密與大家分享,跟著她的文字步調,除了認識維也納咖啡的歷史與文化,並了解咖啡豆現烘的口感最新鮮,最好在短期間內喝完,咖啡豆的品質就像中國茶葉一般,高山茶的品質和風味和低海拔的茶葉口感就是不一樣,而高海拔的阿拉比卡豆,在品質和香味上是超過低海拔的羅布斯塔豆。
以前的我也是常喝即溶咖啡,或點了latté咕嚕咕嚕地像是喝熱牛奶的心態,後來慢慢開始喝黑咖啡,覺得這是熟女的健康與氣質象徵(哈哈~~),但還是分不清楚深焙與淺焙咖啡豆的差異,直到家附近標榜自家烘焙咖啡豆的年輕老闆詳細說明後,才略懂皮毛。
喝咖啡的一二常識
世界上的咖啡豆有兩大類:
羅布斯塔豆的特點:
- 低海拔植物,怕寒冷
- 最適合生長在攝氏25度的環境
- 典型辨認味道:土味,潮濕味,咖啡因含量高
- 適合重烘焙
- 高含量的綠原酸
使用最多羅布斯塔豆的是義式咖啡
阿拉比卡豆的特點:
- 怕風,高溫及潮濕的環境
- 都種在高海拔的地方
- 最適合生長在攝氏18~22度的環境中
- 具有不同的果香,可以淺焙或中焙,展現咖啡豆在飲用時更多的風味
- 咖啡因含量低
維也納最具代表的咖啡-米朗琪咖啡
在16世紀時,有位波蘭立陶宛聯邦(現今的烏克蘭)商人柯其斯契,從小來到維也納生活,常往來於東歐及維也納做買賣,當他看見土耳其人攻打維也納不成逃離後留下來大批的咖啡豆時,柯其斯契開始用這些豆子經營咖啡館,當時由於維也納人喜愛的是香甜的葡萄汁和葡萄酒,聰明的柯其斯契便檢討咖啡生意失敗的原因後,將咖啡豆味道「在地化」,用創新的方法,在黑咖啡上面加了一層鮮奶油,這款咖啡讓飲用者不覺得是喝到了又苦又濃的咖啡,也讓愛吃甜食的維也納人可以邊喝咖啡邊吃蛋糕,這就是米朗琪咖啡成為維也納代表的由來。
早些年因為工作的關係常到維也納,冬天的時候,外面天氣冷,行走時間大約一個多小時就得找家咖啡店進去坐坐避寒,這時候最喜歡點的就是當地的米朗琪(Melange),原來這詞源於法語的Mélange,意思是«混合»之意,味道有點像卡布奇諾,是用濃縮咖啡espresso+熱水+一層厚厚的熱奶泡帶有奶油絲柔口感,當時根本搞不清楚咖啡的製作方式,只知道米朗琪咖啡的口感溫和,就算一天兩杯對於容易睡不著的我來說還可以忍受,因此,寒冷的冬天靠著米朗琪的陪伴踏遍維也納市中心的許多角落。
咖啡生活哲學
書中還記載了六種咖啡濾泡機器沖泡出來的口感,以及烘焙咖啡豆的過程,還有品嚐咖啡的方法等,都是過去從沒有關注過的內容,這本書對我而言就是一本實用性高的工具書,裏面提到了卡爾斯巴德白瓷濾泡壺,這是維也納專屬咖啡壺,濾泡過程待咖啡涼了以後,味道就是最好的,讓我忍不住想買來試試看。
一天中吃過較為油膩的正餐後的咖啡,最好是摩卡咖啡。如果正餐吃的是清淡膳食,就喝不太濃的摩卡。而女生飯後可以喝加了牛奶、鮮奶油的較不濃的摩卡咖啡。如果吃飯有喝酒的話,飯後的咖啡必是摩卡咖啡。
還有很多有趣的咖啡常識與生活態度都讓人感受到咖啡何以在西方世界受到歡迎,現在連東方也被征服了。
嗅覺和味覺是息息相關的,有良好的嗅覺,對於味覺自然也會提升,當分辨出越多味道時,體驗生活的精彩度就因此而上升,看完這本書,再過幾天要實地參加學習課程,期待~~